了解员工方法—由人物志开始

2021年07月04日     3 分钟

理解到员工流失的成本,也就会明白为何企业引入体验设计来了解员工,以增加员工投入感及凝聚力。

你怎样了解你的员工?从他们的年龄、薪金、学历吗?你知道他们在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吗?是什么引致他们不能投入工作?

了解员工不能只依靠年龄薪金等数字,这样很容易坠入想当然的判断,预设某组别的人会有某样的习惯而出现期望落差。数字是量化(Quantitative)数据,我们还需要质化(Qualitative)数据去了解有血有肉的员工,因为即使同一年龄层的员工也可以因在很不一样的人生状态,而有很不一样的工作动力和需要,举例说,同职级同学历同年龄的陈先生与刘先生,一位儿女在学尚要供养父母,另一位单身无任何家庭负担,他们工作动力与目标会一样吗?他们需要的公司支援和体验将有很大分别。

要设计出好的员工体验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,让他们更投入企业及有归属感,必先要以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,以同理心(Empathy)为本,塑造出立体的员工人物故事,而非单靠一堆数字判断他们的习惯喜好。

了解员工的方法可以由员工人物志(Employee persona)开始。员工人物志是整合数据后建构出的员工故事,根据公司员工虚构出具代表性的人物类别,让他们有血有肉。

要让员工有血有肉,可从多面向了解,同时设想深入问题帮助建构他们的故事,例如:

基本资料(年资、升迁次数、学历背景、社经地位等)
问题:这位员工怎样来到今天他所在的位置?
目标(人生目标、职场抱负)
问题:他的目标来自怎样的价值观?
挫折(上司、公司文化)
问题:为什么他想离职?有什么阻碍他找新的工作?
动力(公司地位、文化、革新研究、培训机会、同事)
问题:让他投入工作的因素是什么?

得到这些答案后,可虚构出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,例如「Sophia,23岁,市场部职场新鲜人,工作动力来自别人的肯定,主要以WhatsApp与同事及客户联络,期待在职进修机会」,Sophia虽是虚构人物,但当你说出这些特征时,其他同事很容易联想出几位相似的同事,以同样方法虚构出其他公司员工类别。这样用故事让员工尽量变得立体,可助HR理解员工,设计出个人化的员工体验,贴近员工真正需要。

另外,建立员工人物志同时需设立反馈机制(feedback),让员工在不同职场重要时刻反映意见,分享他们的员工体验感受,不断改善体验设计,从而达到增加员工投入度、保留人才及提升整体企业效率的目标。

 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 


 

微信扫码分享

   

洞察趋势,寻找市场风口,在全民疯狂营销塑品牌的氛围下,OHB2B与读者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高效商业模式,帮助读者找到更有效的品牌策略,加速B2B品牌成长。

咨询热线:4006-532-123